初中学生成绩下降,主要原因有哪些?
来源: 时间:2018-06-14 02:11:13
(一)学习缺乏主动性、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。
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其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和很大关联。通过调查表明,如果学生对于某门课程,感到学习乏味,缺少学习兴趣,而这部分学生的这门课程的成绩也会不理想.这表明,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;而还有一些学生重文轻理,因对文科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,花在文科课程上的时间也相对较多,导致学习某些理科科目时间不够,而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。
(二)思想上懒惰,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入
到了中学阶段,各学科教材结构的逻辑性、系统性都比小学阶段更强。对于一些理科教材,具有较强的关联性,低年级知识的学习是高年级学习的基础,尤为重要;而对于教师来说,教师的教学水平、教学技能和技巧都不应一成不变,应根据不同学生以及内外环境的要求而不断提高或又针对性的开展,实践证明,到了中学许多成绩下降的学生大多存在对基础知识、解题技能掌握不系统、全面的情况,他们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结构,在思想上也较为懒惰,对各类知识、概念、定理掌握不深入,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,也就直接导致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无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点,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,直接影响学习成绩。
(三)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
对于一些学科来说,基础知识如同一栋楼房的地基,地基如果搭不牢,必定会影响整栋楼房的质量。那么同理,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,也就会关系到某门科目的学习成绩。然而,部分学生对待学习个人感觉良好,好高骛远,他们不重视练好基本功,喜欢攻克难题,不重视对基本知识、技能和方法的学习、理解,而恰恰在作业或考试时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,导致基本运算出错,进而影响考试成绩。
(四)心理因素
到了中学阶段,学生正处于青春期,生理上的变化,导致学生的心理方面也产生了波动,而中学课程相对小学来说,课程明显增加,对于某些课程来说,它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算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其特点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、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。因此,到了中学阶段,每门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、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进一步提高。有的学生在屡次遭遇考试成绩不理想后,就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,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,甚至对自己的智商产生怀疑[3],丧失信心和斗志。
(五)家庭环境的影响
学生接受的第一教育便是家庭教育。家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:硬环境指家庭结构、经济状况、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等,软环境包括家庭文化、亲子关系、家庭教养方式等。
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、保护过度,孩子就象是温室里的花朵,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、有的父母很少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学习,任其发挥,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宽容,以上的一些教育方式,对孩子数学成绩的提高也必定起着消极作用。
热门资讯

-
2023高考辅导
2022-10-11 -
东营艺考文化课辅导
2021-11-29 -
东营一对一辅导机构
2021-08-25 -
学新教育关于暑假的七点建议,值得一看!
2021-05-21 -
感动学新,尊师重教,学新教育第35届教师节活动圆满成功
2021-05-21 -
高中三年每月事件表,高中学生们看过来!(建议家长收藏)
2021-05-21
热门问题
-
高中一对一辅导
2021-08-25 -
学新教育高考辅导
2021-07-30 -
学新教育艺考文化课招生简章
2021-07-08 -
学新教育总结期中迎接期末考
2021-07-08 -
抓住新学期开学关键时期很重要
2021-05-22